城鎮化率提前突破60%,下半場向中心城市、城市群集聚
    更新時間:2020/1/20 閱讀:2791 次 

           城鎮化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。

      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從城鄉結構看,2019年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,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;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,減少1239萬人;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(城鎮化率)為60.60%,比上年末提高1.02個百分點。

      這也是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%大關。按照2014年國務院公布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》,2020年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%左右。這也意味著2019年比規劃提前一年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%的目標。

      按照國際經驗,到這個階段之后,城鎮化率提高的幅度會逐漸放低。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公開資料顯示,從2015年到2019年,我國城鎮化率提高百分點分別為1.33、1.25、1.17、1.06、1.02,呈現出逐漸放緩的態勢,但整體上增長的幅度仍比較大。

      另一方面,隨著城鎮化率突破60%,我國的城鎮化將逐漸進入到下半場,進入到二次城鎮化階段。相比一次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由鄉到城的流動,二次城鎮化是城市之間的流動,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、大都市集聚。

      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、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,按照國際經驗,在城鎮化率超過60%后,人口會加速往大都市圈轉移,尤其是向直轄市、省會城市、計劃單列市等中心城市集聚。

      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員馮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,當前我國城鎮化已經進入到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、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,這個階段未來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在中心城市、城市群地區加大有效投資力度,是順勢而為,推進逆周期調節的重要舉措。“在這個大的趨勢下,我們的投資、相關政策才能更加有效。”

      發揮各地比較優勢,尤其是提高發揮中心城市、都市圈、城市群的帶動引領作用,是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要求。2018年以來,中央多次強調,要發揮中心城市、城市群的帶動引領作用。

      2019年8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,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,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。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,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,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,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,增強創新發展動力,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,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。

      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,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。

      馮奎分析,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設,將為現代化奠定高質量的空間格局,是未來發展“靠得住”的支撐力量。從短期決策來看,明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,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攻堅克難之年“用得上”的有力抓手,能夠為“六個穩”特別是穩投資、穩預期作出重要貢獻。

     
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: 大埔县| 陇西县| 新绛县| 阜阳市| 唐海县| 太湖县| 梅河口市| 闽清县| 普兰店市| 永寿县| 太保市| 平武县| 台州市| 新疆| 墨玉县| 临清市| 重庆市| 讷河市| 常德市| 霍城县| 大港区| 泗水县| 株洲县| 衡阳县| 城口县| 定安县| 渝中区| 安阳县| 龙海市| 大兴区| 井陉县| 刚察县| 湘阴县| 台安县| 永宁县| 尤溪县| 楚雄市| 彭泽县| 同心县| 社旗县| 基隆市|